品学书屋 > 穿越小说 > 崛起崇祯 > 第一百二十六章节
  可以说,大明初期实行的“开中法”,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,尤其是对北方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尤为有效。

  为此,朱元璋曾经特意制定律法规定:“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、请买盐引勘合,有侵夺民利者,杖一百,徒三年,盐货入官……”

  这一律法的出台,在当时极大的震慑了官僚权势阶级妄图染指盐引谋利的企图,对开中法的实行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
  但自朱元璋死后,开中法在大明权贵及各方利益集团的眼中,已然成为了他们权力寻租的目标。

  成化、弘治年间,由于私盐盛行,权贵等又随意向皇帝奏讨占窝、垄断开中。

  造成盐引的派发量大大超出了盐业的产能允许范围,这迫使大量边地商人空有盐引,却无盐可领,只能在盐场等待新盐的产出。

  有的人需要等待守支数十年的情况出现,这极大的打击了边商输粮支边的热情。

  从而导致开中法的执行变得举步维艰,很难再像洪武、永乐年间那般良好运行。

  明嘉靖十三年,户部给事中管怀里总结了开中法被破坏的危害。

  大明弘治五年,时任孝宗皇帝户部尚书的叶淇提出了纳银领取盐引的办法,即“折色法”。

  从此规定商人们以后不需再将军需运往边镇,只要向国库缴纳银两,就可获取盐引。

  虽然,大明通过这种方式,在一年之内就为国库增加了百万两白银的收入。

  但是,叶淇对盐政的改革,彻底的改变了大明初年开中法“盐政边政相结合”的国家军事战略方针,取而代之的是以食盐专卖为获取财政收入的直接手段。

  这种短视的做法只看到了眼前的财政利益,却没有看到对国家战略层面的影响。

  原先得益于开中法的边商,为获得更高的利润,直接建设边镇商屯,促进了边区军需供应充足。

  但折色法的出台,直接将边镇经济发展的基础抽离。

  边商逐步撤出,商屯荒废,边镇军需再度紧张,军费支出大幅提升,大明陷入了更加可怕的财政危机。

  而现在,崇祯皇帝无疑是想借着晋商被清除的机会,从新恢复开中法。

  “诸卿,朕择日将取消折色法,恢复开中法,尔等意下如何?”

  “皇恩浩荡,我们没意见,一切听陛下的圣意。”

  天下掉馅饼的好事,陛下还问意下如何?

  真是太给大家面子了。

  勇卫营众将谁敢有意见?

  那不是给脸不要脸了,自绝于勇卫营。

  也因此,在沉默片刻之后,最终周遇吉笑呵呵代替众将说出心里话。

  “陛下,此乃利国利民的好事,勇卫营将士责无旁贷,臣为陛下贺!”

  心思通透的陈奇瑜,已经完全领悟圣意,并深感叹服。

  在他看来,陛下此举,可谓是一举三得。

  首先,恢复开中法,取消折色法,有利于朝廷。

  明初开中法的制定,可以说并不仅仅是一项经济制度,更多的可以看做是对国防有益的引导政策。

  可惜再好的制度,也必须依靠人来执行。

  现在陛下利用清除晋商的机会,用勇卫营将士眷属取而代之,其用意深远,却又顺理成章。

  可以想象,今后要扩大至三十万人马的勇卫营,必然是大明最大的一股势力,没有之一。

  有谁想从严格执行陛下开中法的勇卫营将士口里夺食,那可要三思而后行了。

  毕竟,勇卫营将士不比商人,他们是玩刀玩命的一大群人。

  若是惹怒了他们,纵使有陛下转圜调节,估计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?

  再说了,陛下到时帮谁还不知道呢?

  其次,通过利益分配,勇卫营将士将无限忠诚于陛下。

  有了他们的支持,陛下就可大展拳脚,圣心独断,无惧于任何团体。

  老实讲,京城部分皇亲勋贵和陛下离心离德,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了。

  明眼人,有心人,都可以看出来。

  他们有利益就抢着上,没有利益就支支吾吾,这种事情已经数不胜数了。

  现在陛下利用新兴利益团体敲打旧勋贵,真可谓一招妙棋。

  怪不得陛下无惧于公开宣称要用勇卫营取代京营,真是用心良苦啊!

  这是明确告诉京城的皇亲勋贵,收敛点,朕已经对你们忍无可忍了,别以为离开你们,朕就无计可施。

  最后,就是把晋商资源合理利用了。

  此次总共查抄三十八家晋商,金银、粮食、物资就不说了。单是每家囤积的上好良田,少的几十万亩,多的几百万亩,合计有两三千万亩良田。

  如此庞大的土地,分布在山西、河北、甘肃等边镇,需要大量的劳力来耕种。

  而未来三十万勇卫营的眷属,却刚好足以弥补这个缺口。

  至于还有其他的一些好处,那就不必一一细诉了。

  总之,陈奇瑜对陛下的布置,唯有叹服二字。

  “诸卿,都坐下,边吃边聊。”

  崇祯皇帝不知道陈奇瑜在短短时间,已经帮他总结了一二三点,他招呼众将坐下,自己拿起桌上的碗筷,准备进食。

  如今在宫外,倒也没那么多讲究了。

  不过纵使如此,众将还是非常拘谨,低着头扒着碗里的饭,菜也不敢多夹,如坐针毡。

  崇祯皇帝见此,无奈地摇摇头,毕竟有些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。

 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,他们做得也没错。若是他们真的在朕面前侃侃而谈,旁若无人,那就是嚣张跋扈,恃宠生娇了。

  故而,崇祯皇帝也没用勉强,一切顺其自然。

  饭后,崇祯皇帝把勇卫营参将以上的将领,召集起来,布置接下来御驾亲征的任务。

  没错,是布置,而不是商议。

  对于御驾亲征,从一开始,崇祯皇帝就有他自己的打算。

  范府大堂内,众将身着甲胄,屏气凝神,认真听候陛下吩咐。

  “诸位爱卿,接下来大军要离开介休,东进张家口,断敌后路。”

  高高挂起的舆图上,崇祯皇帝指着张家口的位置,言简意赅说明意图。

  张家口与蒙古接壤,乃靼虏联军撤退的必经之路。

  断敌后路,攻敌必救。

  这就是崇祯皇帝御驾亲征的目标。

  “陛下,万万不可!”

  只是……

 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,陈奇瑜便一脸惶急起身劝阻,“断敌后路,可谓一招制敌,然也凶险万分。

  靼虏闻讯,必然不计伤亡拼死抢夺。陛下乃万金之躯,大明君父,身系江山社稷,不立危墙。

  臣不才,恳请率军前往,代陛下完此重任。”

  说完,陈奇瑜一撩官袍,满脸肃然跪在大堂前,明显是死谏的模样。

  “恳请陛下收回圣命,由臣代劳!”

  大堂内,甲胄在身的众将跪伏在地,齐声哀求。

  为将者,自然知晓断敌后路的重要性和其中蕴含的凶险,如何能让他们的君王赴汤蹈火冒此风险?

  虽然他们自负悍勇不畏死,但毕竟只有万余人马,谁也不敢保证乱军中陛下可以安然无恙。

  “诸卿请稍安勿躁,朕并非草率行事,以身犯险。”

  面对大家的好意,崇祯皇帝心里也十分感动。他双手虚抬,示意众将起身,并解释道:“靼虏凶残,战力强悍,众所皆知。

  若是困兽犹斗,必更加疯狂。

  故而,要想断敌后路,纵使诸卿奋勇杀敌悍不畏死,然仅凭勇卫营万余人兵力,对付五万甚至更多的靼虏,显然力有不逮。”

  崇祯皇帝短短几句话,顿时让众将高悬的心安定下来,原来陛下有分寸,有筹划,并不是轻率冒进。

  双眼扫视安静下来的众将,崇祯皇帝手指划过舆图,指着大同、房山、昌平三地,双目炯炯。

  “朕已命宣大总督陈新甲、天下兵马监军高时明、后军统帅洪承畴率军往张家口附近集结,等待时机。

  还有高阳县,也有五千虎贲卫驻扎在此。若是事情顺利,也可随时驰援……”

  呼……

  随着崇祯皇帝的讲解,众将明显松了一口气。

  他们这才知道,不知不觉间,陛下居然把天下勤王兵马全部调动起来了。

  这和过去三次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
  “陛下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臣佩服!”

  听完陛下的谋划,陈奇瑜慨然而叹,没有再劝阻了。

  他还能说什么?

  原来陛下把一切都安排好了,作为臣属,执行圣意就好了。

  怪只怪自己操心过切,不明缘由,就横加劝阻。

  好在陛下并未责怪,否则自己可就难堪了。

  “诸卿听令:厂卫立即潜入张家口,查探具体实情。军中夜不收出动,侦探张家口附近靼虏部署。

  其余人等收拾收拾,时刻待命。”

  说服了众将,崇祯皇帝不再废话,立马下达旨意。

  都说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。可在崇祯皇帝眼中,却是情报为先。

  如今张家口勉强也算敌后了,没有情报的支持,崇祯皇帝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。

  “诺!”

  众将轰然应答,战意滔天各自回去准备。

  此番追随陛下御驾亲征,原本就是下定决心,誓要斩将夺旗,累立功勋,护卫陛下周全。

  如今见陛下安排妥当,更是增添信心。

  眼见勇卫营众将军心高涨,崇祯皇帝欣慰地笑了。

  老实说,断敌后路,确实具有一定的风险性。

  最稳妥的打法,当然是按之前商议的,打一路放一路。

  可是如此一来,崇祯皇帝却觉得大明的兵力白白浪费了。

  汇聚在京城附近的各路勤王大军多达二十余万人,每日人吃马嚼,徒费粮食不知几何,殊为可惜!

  也因此,崇祯皇帝这才决定,合理利用兵力。

  陈新甲、高时明、洪承畴所部虽难称精锐,但胜在人多,又不是野战,足以让靼虏喝上一壶了。

  说实话,拼消耗,大明完全拼得起。

  随着崇祯皇帝的旨意,大军快速行动起来,厂卫以及军中夜不收分赴各地,刺探敌情并传递消息。

  与此同时,大明朝廷内阁也收到崇祯皇帝的旨意,令其颁布他老人家御驾亲征的决定。

  立马,整个大明四方震动,为之侧目。

  各地百姓纷纷沧然泪下奔走相告,皆言朝廷总算下定决心和靼虏决一死战了。同时又心疼天子不易,作为帝王要亲自征战沙场与敌搏命。

  谁都知道,御驾亲征,意味着首战即决战,不死不休。

  襄阳谷城,叛军张献忠归顺大明朝廷的驻地。

  临时搭建的帅帐内,刚刚得到消息的张献忠霍然起身,叉腰对着身边的义子孙可望、刘文秀、艾能奇、李定国叹道:

  “不意崇祯小儿居然有如此血性,本帅佩服!”

  “父帅,只是如此一来,不管胜负,民心尽归大明朝廷,于我们再度举事不利啊!”

  作为张献忠的长子,孙可望深知张献忠归顺朝廷的意思,皱眉说道。

  “唉!”

  长叹一声,张献忠摇摇头,有些惆怅,“时局至此,那也没办法,无非继续蛰伏,以观后态。”

  商洛山中,一身褴褛的李自成听了出外打听消息回来刘宗敏的汇报,喜出望外。

  站在巨石上,李自成眺望京城方向,双目炯炯。

  时机成熟了!

  “下山,收拾残兵,扩充队伍,锻造兵器,重整旗鼓!”

  百折不挠的李自成,意气奋发挥舞着拳头对追随身边的十八人大声吩咐。

  通州,靼虏左翼军的驻地。

  多尔衮目光阴翳独自一人端坐在帅椅上,右手支撑着脑袋,歪着头对着站立的众将问道:“大家说一说吧,怎么看待大明皇帝御驾亲征一事?”

  表面好像很沉稳,实则内心慌得很,说的就是多尔衮目前的心态。

  骤然听闻这个消息的时候,他整个人足足楞了好一会,方才缓过神来召唤众将议事。

  一直以来,大清进入大明的土地之后,攻城掠寨,战无不胜攻无不克,都是顺风顺水。

  而大明朝廷则是节节败退,丢盔弃甲,龟缩城中不敢出来。

  可是现在,大明朝廷怎么突然来了御驾亲征这一出?

  这是什么意思?

  是孤注一掷还是准备充足?

  多尔衮确实懵逼了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